一年之計在于春,不誤農時保春耕。
有人認為,2022年號稱“科技春耕”元年!那么,2023年,將會迎來科技春耕大爆發!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2023年農業生產面臨部分地區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較高、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大等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需求導向,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開好局、起好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不斷滲透到“三農”發展全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突出強調,科技創新是引領農業現代化的第一驅動力。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才能讓農業產業強起來。
前幾天,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春季田管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強調緊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奮力奪取夏季糧油豐收,重點要發揮科技創新與應用。
下好“先手棋”,確保糧食生產開局穩,各地區各部門及早謀劃全年糧食生產,抓實各項保障措施,不斷地加碼科技支撐。
眾所周知,增產增收,技術是關鍵。當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24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油菜移栽機等過去的短板機具成功量產。天上飛,地上跑,越來越多高科技農機裝備駐扎田間,中國農民“會種地”變身“慧種地”的能手。
如今,“慧”種田時代,一幅別樣的“春耕圖景”正徐徐展開。尤其,在新疆、東北等農業主產區的廣袤田間,農機自動駕駛系統正在成為農戶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在新疆伊利,一位奮戰春耕的棉農談到,拖拉機安裝了博創聯動的自動駕駛系統,導航系統設定好之后,農機就開始按照規劃路線自動駕駛。今年春耕,既因為有了自動駕駛,省工又省力。以前每天只能播幾十畝地,現在輕輕松松一百多畝地,干活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而且播得特別好,沒有寬窄行,有的地塊可以多播兩三行,不僅質量好,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談及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很多農戶對其高質高效、節約成本的優異表現贊不絕口。以往高標準作業質量對駕駛人員技術要求很高,通過使用博創聯動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無需熟練駕駛員即可完成高精度作業。除此之外,智能系統取代了人工控制使得作業的一致性大幅度提升,插秧有序、深淺一致,田間的通風、透光性好,進一步提高了插秧質量,為增收增產夯實了基礎。效率的提升和人工成本的節省,也為農場節約了大量的開支。
拿新疆阿克蘇為例。750萬畝棉花的機械化應用率已達98%,當地安裝的博創聯動自動駕駛系統已覆蓋棉花的耕-種-管-收全流程,精準作業、高效節本、創產增收,讓棉農靠著智能化的“神器”真正“躺平”了賺錢。
截至目前,博創聯動自動駕駛系統已在國內 20 多個省市投入應用,助力中國農民數字化轉型。自2014年開始,“智能農機頭部企業”博創聯動從農業機械智能控制、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物聯網技術入手,從耕種到收獲,為農業從業者提供全維度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目前,博創聯動已經形成了智能農機、數字農業平臺、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等3大主力產品線,完成了農業生產全鏈條的落地應用,以智能農機引領農業產業變革,構建智慧農業生態,助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政策+科技雙驅輪助推下,無人駕駛農機成為種田趨勢,其輕輕松松即可實現對機械設備的精準化、自動化控制,讓「傳統農業」進一步向「智慧農業」轉變,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北斗,我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系統。自1994年北斗一號立項以來,歷經二十六載,從無到有......
近年來,我國在遙感測繪、定位導航、科學實驗等中高軌道衛星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風......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中央機械制造科學研究所刊物《航天與火箭制造》登載的文章稱,該研究所......
幾乎是前后腳,中國北斗在過去一個月內迎來兩則重磅消息。8月31日,來自中俄衛星導航重大戰略......
展望未來30-50年,我們將以衛星導航系統的時 空為基石,集成光學、聲學、電學、磁學、機......
2017年11月,北斗三號首批組網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入軌,截至目前已有16顆衛......
據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網站消息,商丘市新建的13座北斗導航定位基準站全部建成并通過省級驗收......
近日,深圳市在南山區西麗街道、桃源街道、寶安區新安街道、西鄉街道啟動了共享單車高精度定點停......
這似乎是個老問題,實際上也是個新問題。因為智能的問題,現在與無人駕駛密切相關,引出一堆新問......
接收機通常有接收機天線、射頻(RF)部分、基帶部分、電源部分和控制顯示存儲部分組成。接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