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12組北斗三號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成功發射入軌。至此,北斗三號所有中 12月16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完畢,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2018年12月27日,中國正式宣布北斗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只用了約1年時間,北斗系統建設就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就,并為2020年最終實現全球組網,建成中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邁向世界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服務國際社會一直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初心”。然而,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北斗系統建設之初,中國就制定了先服務中國,再亞太,后全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北斗衛星星座結構。
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即北斗一號,由離地約3.6萬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它們俯瞰中華大地,與地面應用系統一起向區內用戶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北斗一號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起到重要作用。
北斗二號把服務范圍拓展到亞太更廣闊的區域。與之相應,其星座采用了特有的混合式結構,即其星座由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3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MEO衛星不辭辛勞地繞著地球運轉,盡量覆蓋全球更廣闊的區域;GEO衛星與地球自轉同步,聚焦中國;IGSO衛星像辛勤的蜜蜂一樣,運行軌跡點如跳“8”字舞,始終聚焦亞太地區。北斗三號服務全球,其星座設計雖然也延續了混合式結構,但衛星總數從北斗二號的14顆大幅增加至30顆,MEO衛星從4顆增加至24顆,GEO衛星和IGSO衛星均為3顆。
2017年11月5日,首組兩顆北斗三號MEO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入軌。此后約1年時間,MEO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又有8組共16顆入軌。進入2019年,剩余6顆MEO衛星分3組,分別于9月23日、11月23日和12月16日,發射入軌。在IGSO衛星發射方面,2019年4月20日、6月25日、11月5日,3顆IGSO衛星接連升空。在GEO衛星發射方面,2018年11月1日,首顆發射入軌。截至目前,北斗三號還缺少兩顆GEO衛星。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透露,其發射任務將于2020年6月前完成。
精細入微
在北斗系統空間段建設高歌猛進、日益完備的同時,其用戶段和地面段建設也在加快推動。
“智慧地鐵”是用戶段建設的重要領域之一。地鐵是城市非暴露空間的典型場景,但衛星導航信號不能覆蓋室內和地下空間。近來,基于北斗技術體系,北京地鐵綜合應用“北斗授時+空間數字化+超寬帶+5G”等技術,建設北京地鐵城市軌道交通定位系統,為北京地鐵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目前,該系統已在北京地鐵1號線完成了“一站一區間”的應用示范。未來,北斗技術將服務于北京地鐵行車調度、維修安檢、應急指揮等工作提供基礎性保障。
北斗在不斷擴大應用范圍和領域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導航精度,加強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是提升精度的重要途徑之一。2018年5月,經過近4年努力,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建設基本完成,具備為用戶提供廣域實時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和后處理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能力。2019年11月,國家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站的核心設備——新一代時空服務器“潛龍”正式發布,計劃將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對全國所有的北斗地基增強站服務器的替換,在實現自主可控方面邁進一大步。
攜手四方
作為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之一,北斗致力于推動與其他三大系統及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并取得積極成就。今年,中俄衛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正式生效,為中俄兩國開展衛星導航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此外,雙方還將在開發和生產使用格洛納斯和北斗系統的導航設備等方面合作。另外,中美兩國在北斗系統與GPS系統新信號兼容與互操作方面,中國和歐洲關于北斗系統和伽利略系統的頻率協調方面都在持續推進。
自2018年成功主辦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中國又先后舉辦了第二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首屆中國-中亞北斗合作論壇。據悉,中國有關方面目前正積極籌備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衛星導航論壇,推動北斗加入中非合作論壇、中拉論壇。(張保淑)
編輯: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