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白天將牛羊放出去,不用管,人可以回家做菜。在家里,通過手機和相關軟件,牧民可以看到每一頭牛羊的準確位置……這個畫面是牧民們正在使用中國北斗系統進行放牧。
自北斗系統自2012年底提供區域服務以來,已經讓生活發生顯著變化。智能手機、車載導航、位置服務、物流、無人機、穿戴設備、安全應急……都與北斗息息相關。此外,北斗還在城市燃氣、城鎮供熱、電力電網、供水排水、智慧交通、養老關愛等民生領域實現跨界融合。
現在看來,這只是起點,隨著中國北斗系統的日漸完善,還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許多事情現在看起來不可能,其實正在變成可能。
多種方式與外界保持聯系
國內一家媒體近期拍攝了一期雙語視頻。視頻中,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內蒙古的牧民正在使用中國北斗系統進行放牧。白天將牛羊放出去,不用管,人可以回家做菜。在家里,通過手機和相關軟件,牧民就可以看到每一頭牛羊的準確位置,也就是精準定位。如此一來,既減少了人力的投入,又提升了放牧效率,這在以往是不能想象的。
有必要詳細解釋下“定位”。地球上,任何一個人、一件物品,都有其三維空間的位置信息,這就是定位。定位可以是靜止的,也可以是移動的。定位不局限于室外,也可以室內。定位不僅可以經緯度、水平面定位,還可以海拔高度定位。定位可以是持續的,勾勒出一個人、一件物品的移動軌跡。
在城市,無論身處城市的哪個角落,打開手機,信號強,就可以準確定位。可以是衛星定位、基站定位,也可以是微定位和Wi-Fi定位。手段不止一種,假如定位有偏差,還可以通過選擇參照物,來進行更為精準的定位。比如,預約網約車,手機定位顯示在“天河城南門”,但你身處更加靠近“天河城西門”的地方,可以通過手動微調,準確選擇在“天河城西門”上車。
然而,假如你喜歡戶外,喜歡自駕;那么,要實現準確的定位就沒那么容易了,甚至能否提供大致的定位都是一項挑戰。
海格通信集團副總經理劉彥告訴記者,如果說“互聯網+”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北斗+”則是人們獲取精準時空信息的核心手段,而圍繞“時空大數據”挖掘與應用,其根本目標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為正確的人提供正確的服務,即所謂“智能化”服務。
在偏遠地區,基于中國北斗可實現準確定位以及短報文通信,與外界聯系。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向外界求救,解決定位的“有與無”顯得極為關鍵,直接決定了外界實施救援的質量與效率。在獲得定位基礎上,通過中國北斗獨有的短報文與外界相連。雖然,北斗短報文功能應用沒有目前手機聯絡那么便捷,但至少在公網信號中斷時,還能夠發送關鍵信息。
讓自動駕駛成為可能
現代社會里,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常用的智能手機為例,智能手機之所謂如此“智能”,是因為有著許多科技做支撐,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角——定位。離開定位,手機上的網約車、外賣、導航等許多服務就不能實現,將來還只會更多。
現有主要的定位精度是“10米”級。在“10米”范圍內,衛星就認為這是同一件物品,即衛星允許“10米”范圍內的誤差。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約了網約車,不是你找不到車,就是車找不到你;叫了一份外賣,你在東門等,外賣去了南門。
劉彥介紹,北斗系統提供的“厘米級”定位,將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痛點,不會出現“人在馬路這邊,定位在馬路對面”的情況。基于中國北斗,科技企業還提供“10厘米”級的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圖的攜手出現,讓許多黑科技“落地”變成可能。
“厘米”級定位只是一方面,“室內外持續定位”——這種以前只出現在電影中的“科幻”場景,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進一步建設,也將逐漸落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在室外對道路、車輛、人員、建筑進行精準定位,也能對室內的車位、人員等環境信息進行全面感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室外室內的無縫位置服務和切換。
這種全新的定位解決方案提供連續的室內外定位,是智慧交通、平安城市等未來應用場景實現的前提與基礎。
而“室內外無縫銜接定位”更大的應用場景是在自動駕駛領域。自動駕駛商業化需要跨越“感知”“決策”“執行”三道檻。其中,“感知”就需要一系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連續定位等基礎科技做支撐。
自動駕駛是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重要標志,能夠實現高效、便捷、綠色的移動出行。“10米”級的定位精度,在網約車、外賣和車載導航上,盡管有誤差,但基本上是夠用的。因為人工駕駛是基于人的判斷,人對于位置的判斷要遠低于10米。
一輛車通常長4.8米,寬1.8米。車與車之間的距離經常是少于1米的。所以,當移動出行進入到“自動駕駛”時代,“10米”級的定位精度是遠遠不夠的。車輛無論是行駛還是停車,只有以“厘米”衡量,才能最大程度確保安全。而基于北斗系統,一輛車、一個人的運行軌跡,不管是室外,還是室內,都可以在監控屏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種精確到“厘米”級的定位,這在以往是不能實現的。
系統兼容,市場更大
劉彥認為,“北斗高精度在智慧城市的融合創新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智慧城市建設覆蓋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智慧城市綜合創新應用將大大促進北斗產業的規模化應用,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安全可控”。
2020年會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屆時,更大面積的北斗信號覆蓋、“厘米級”定位、高精度地圖等關鍵技術,會更加的成熟、可靠。芯片的生產、成本控制、系統支撐會日益完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手機是支持“GPS+北斗”雙系統,甚至是三系統。一方面,多系統能確保定位的可靠、能用,當一個系統失去信號之后,另外一個系統可以“接棒”;另外一方面,就是為將來的“厘米級”的定位和高精度地圖,做好硬件、軟件和系統方面的準備。
大伙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手機搭載雙系統,北斗捆綁GPS,是北斗在“搭順風車”。事實上,雙系統最早出現在美國,初衷是為提升定位的可靠性。通常,一套系統最多用三顆衛星進行定位,兩套系統就是六顆衛星,孰優孰劣,一試便知。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一理論用在“定位”上,也是成立的。
“厘米級”定位、高精度地圖、室內外無縫銜接定位,是北斗的優勢所在。稍早的智能手機都只支持GPS導航和定位,但新近上市的手機,已經提供“GPS+北斗”雙系統。汽車互聯網化比手機要晚,但起點較高,車輛定位和車載導航都是“GPS+北斗”雙系統,直接一步到位。
北斗和GPS之間,不會是誰取代誰。實際上,隨著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規劃的逐漸落地,愈發多的建設者和企事業已經意識到,要不斷加強產品應對復雜情況,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就不能單純依靠單一的解決方案。“雙系統”“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的深度融合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