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以前,特朗普政府揮舞著關稅大錘,氣勢洶洶地朝著太平洋西岸奔來時,狼煙四起,仿佛貿易戰只是白宮所希望挑起的戰術安排,可半年過后,當煙霧散去,水落石出時,石頭上分明刻著兩個字:“遏制”。否則,出現在其限制清單上,不應該是高端制造業產品,而應該是襯衫、小家電和打火機,在其加稅清單上,也不應該包括所有中國到美國的出口產品。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貿易戰,而是將是一次曠日持久、全方面、多領域的對抗運動。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一切早有端倪。
去年年末,早在鴉片戰爭時期便已創刊的英國百年雜志《經濟學人(TheEconomist)》便有一期專題,深度刻畫了中國現今在世界上到處施展的影響力,為了與傳統的硬實力(HardPower)和軟實力(SoftPower)相區分,他們引用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所首創的一個名詞,叫銳實力(SharpPower),專門用來定義中國的這種影響力。在其精巧的修辭之下,銳實力是指“針對目標國家中的政治環境或信息環境進行滲入、滲透或離間的行為”,其目的并不一定是為了尋求贏得民心民意,而是為了試圖通過操控目標群體所能收到的信息而實現對目標群體的影響。
《經濟學人》報道
且不說為何他們的軟實力到了我們這兒就變成了銳實力這樣的雙重標準,考慮到該雜志在西方世界精英群體的廣泛影響力和歷史上對許多事件的前瞻性分析,包括其前主編Bill Emmott曾在上世紀日美貿易戰時期所著《太陽終將落下:為什么日本無法成為第一》一書對于日本結局精確的判斷,以及他在2017年的新書《西方的命運:拯救世界上最成功政治理念的斗爭》對于西方面臨危機的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西方已經充分感受到自身體系所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危機,而這一次的外部危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國的崛起。
我們也很為難,體量已經雄踞世界第二,想韜光養晦獨善其身,會被指責“不愿承擔大國責任”,剛開始兼濟天下,便又被貼上“銳實力”的標簽加以警告。更何況,無論承認與否,當今的世界秩序還是建立在西方主導的規則體系之上,而在這個體系里,并沒有“和平崛起”、“多極共存”這個概念,追本溯源,只有一個來自其希臘老祖宗的“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會挑戰現存大國,后者也必然會積極應對,從而使得戰爭不可避免。
當我們只能出口紡織品和電子產品的時候,對這個體系的威脅還不大,甚至還能讓西方世界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日用品,但當我們開始產業升級,搞高鐵,發火箭,造飛機,放衛星,往制造業金字塔頂端攀升時,他們不再從容自若。因此,特朗普政府此次的行為,與其說是因為其自身性格,不如說是整個西方世界精英階層在過去幾年逐步形成共識之后,在他身上集中體現的結果。
所以,我們應當拋棄幻想,認為貿易戰僅僅是貿易而已,也不應該認為這只是曇花一現,在今年年底的美國中期大選或2020年總統選舉后便會有改觀。不管是否愿意接受,我們正在發展初期的衛星產業,已經首當其沖,盡管我們未曾幫助美國發射過一顆衛星,也未曾推廣衛星應用和服務到美國。而美國的衛星應用,尤其是GPS,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不能不承認,在這樣緊急的關頭,我們的衛星產業無論是基礎工業能力、還是應用市場基礎等領域,與美國依然有較大差距。但是,越在這艱難的時刻,越要保持冷靜,用戰略的統籌去取代戰術上的過激反應、對抗情緒和倉促應對。對于衛星產業來說,我們已經具備了幾個不會被輕易扼殺在搖籃里的有利條件。
首先,明確的國家戰略。在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中,已經旗幟鮮明地將衛星產業這一高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作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方向,相關政策、資金與資源的配套也在持續跟進。自從2008年前后我們與歐盟就伽利略計劃合作中斷之后,專心致志自主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反而使得我們在2020年即將到來時擁有全球覆蓋的北斗系統,這成為國家戰略最強有力的注腳,也成為其他衛星產業值得借鑒的榜樣。
其次,舉世公認的廣闊市場。衛星產業所對應的通信、遙感、導航等市場與國民經濟產業的完整度和人口數都緊密相關,而綜觀全球,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在這幾個維度達到我國的量級,沒有一家衛星產業相關企業會忽視如此巨大的單一市場,更何況,它就在我們自己家里。
再次,較齊全的衛星產業鏈。無論從底層的電路板、芯片、模塊、到較為高端的原子鐘、太陽能板、載荷等,我國都擁有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雖然某些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卻不再是0和1的天壤之別,具備循序漸進滾雪球的后發優勢。
最后,初具規模的人才儲備。如果將我們正式決定全力自主發展北斗的2008年前后定義為我國進入21世紀后的衛星產業元年,經過十年的發展,在北斗的帶動下,我國已經培養出一大批衛星產業人才,很多高校也紛紛重視相關專業,其它行業的優秀人才也在衛星產業作為我國朝陽產業的感召之下投身進來,
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應當充滿信心。一方面,繼續堅持自主發展、國際合作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即便是在西方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除去局限于修昔底德陷阱思維里的遏制者,也有相信合作共贏更有前途的支持者。具體來說,建議從以下幾個方向著力:
第一,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衛星產業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的衛星產業也應當與世界產業鏈構成緊密的“生命共同體”,以開放的姿態去團結西方世界的支持者,分化其遏制者。
第二,繼續保持開放的市場競爭。由于與西方衛星產業差距過大,導致我們的市場,尤其是衛星導航市場從一開始就處于完全開放的狀態。對于現狀,我們不應抵觸,而是應該看到,正因為這些代表西方衛星產業最先進水平的GPS存在,讓我們從一開始便起點很高,這樣不但為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便利性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從最終用戶的角度給我國相對落后的衛星產業提出了高標準要求,有利于促進它的成長。
第三,加快應用體系和工業體系的融合發展。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目前的衛星應用體系與工業體系之間的耦合度依然有所欠缺,最直觀的案例便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接近組網完畢,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多數人依然使用的是GPS應用服務。在未來,我們必須將關注點從工業體系的建設上逐步轉移至應用體系的匹配之上,使得我們的衛星產業真正能夠在應用中體現價值。
第四,加大自主知識產權觀念的宣傳。一部分公眾與媒體依舊認為,必須百分百的供應鏈國產,才算是自主知識產權。在中美長期對峙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衛星產業可能會更容易感受此類情緒和輿論的壓力。對此,我們需要主動普及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觀念,同時對全球采購繼續保持開放心態,大膽地將沒那么關鍵的領域外包并開展國際合作,只要從戰略和成本考慮上有利。通過這些宣傳,可以為我們營造更加寬容的輿論環境,不至于被狹隘的民族主義綁架。
貿易戰或許最終的確只是個幌子,并不會全方位打起來,但其背后的遏制戰略卻不會輕易退潮,已經給我們的衛星產業提了一個醒:沒有一帆風順的產業升級,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輕松爬到高端制造業頂端,在未來的若干年,隨著我們更加發展壯大,將更加頻繁地面對洶涌的浪潮。但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以我為主,開放合作,不糾纏于戰術層面的細枝末節以致迷失方向,我們的衛星產業一定能夠迎難而上,最終不但在我們自己國家,甚至在全世界的市場中都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