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多年來,我們每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都是為“三農”而發,幾乎成為三農的專利,我估計2020年的中央第一號文件必然也是如此。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從去年以來,中央更加重視農業,或者說是“三農”,因為是時候了,說實在的,“三農”問題早該排到議事日程的首位。如今的2020年,是中國特定人群,主要還是經濟落后地區農村人口完成脫貧的最后一年,從此中國整體進入小康社會,人們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全民過上溫飽的日子。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國整整地走了70年。在新時代,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樣為六億多農民服務?什么是中國農業的真正出路?這一系列問題,如同響鼓一樣,聲聲敲在中國人民的心上,驚天動地,振聾發聵,蕩氣回腸。那就是大力推進“三農”的智能信息化,關鍵是將多種多樣的資源,包括人才、科技、資金、產業、管理、政策等等,重點轉向農村,轉向農業,轉向農民。
以北斗為核心主線的智能信息產業的若干重點之一,應該是“三農”。在為“三農”服務的同時,也徹底改變衛星導航只能夠做錦上添花、而不能夠做雪中送炭事情的誤解。近些年來,北斗為農林牧副漁做了大量的事情:農機的無人駕駛系統容易廣泛應用,海洋漁業的北斗應用利及千家萬戶,北斗為草原牧民放羊,北斗為食品溯源作出貢獻……。但是,這些僅僅是個開始,服務“三農”的信息化,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我們的政府部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填平補齊,因為北斗系統基礎設施是現成的,不需要重大投入,只需要補充某些與本地服務相關的配套設施;二是科技共享服務平臺的搭建擴充,確保信息暢通無阻,服務及時到位;三是通過用產學研管共同努力,形成多種多樣適合“三農”實際應用、好用的解決方案,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實際好處和增值服務。
北斗服務“三農”的類型和方式,可以有千百種、萬萬件,可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四個方面,這就是:一是服務交通物流和農用作業,這是衛星導航最基本的定位導航授時和控制,主要用于各種各樣的車輛和農機、農用無人機與機器人,以及用于多種多樣的農業機械化作業;二是服務于農業生態經濟、耕地林地環境保護和作業數據與流程管理,農用物資供應保障與農副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跟蹤溯源,以及信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平臺運作;三是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人口動態分布和移動大健康(防病治病、醫護養老、勞保體檢、健康檔案)監測管理,極大地保障我國社會目前最大社會群體的權益和穩定;四是大力開展“三農”相關的科學技術、專業技能、文化知識、現代文藝的普及與教育。中國農村的關鍵在于“教育農民”,培養符合時代精神、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求的新一代農民,這是目前最為迫切的任務,是當務之急。大力提倡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有能力有意愿上山下鄉的人們,去農村,去三農第一線,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實現支持“三農”的政策傾斜,提倡科技下鄉,文化下鄉,文藝下鄉,人才下鄉,資源下鄉,資金下鄉,徹底解決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耕地拋荒等等一系列老大難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特色農業、特色小鎮、特色旅游、特色農副產品、特色民俗傳統文化發展,用北斗時空高科技帶動“三農”的信息現代化,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